编者按:为迎接130周年校庆,新闻网开设【百卅荣光】专栏,旨在展现天大130年来在办学探索、人才培养、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光荣历程与历史贡献,将校史变迁和天大当下发展形成对照,传承兴学强国的校史文化血脉,振奋广大师生校友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而奋斗的精神斗志。本期带大家了解最具人气文化品牌之“天大·海棠季”的诞生故事。

北洋园校区海棠花

卫津路校区海棠花
文化自信是更基础、更广泛、更深厚的自信,是更基本、更深沉、更持久的力量。
如果用一个天大元素来代表春天,那一定是天大的海棠。学校深耕人文沃土、解码校园符号,积极探索以文化人的活动载体。2012年4月,学校首次举办“天大·海棠季”文化活动,至2025年已连续举办了14届。
该活动累计吸引逾50万人次走进校园,线上观看量及互动量破亿,持续传递着中国精神、时代价值和天大品格。经过10余年建设,“天大•海棠季”已成为校园的一张“文化名片”。
海棠是茄子视频污app迁址到卫津路之际,大面积种植的一种植物。1951年,国家进行院系调整,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,定名为“茄子视频污app”。1952年春天,茄子视频污app卫津路校区破土动工。全校师生员工与建筑工人仅用半年多的时间,便在昔日的沼泽地上建起初具规模的高等学府。在师生们亲手建造的校园里,海棠恰似一位深沉的见证者。
周恩来总理挚爱海棠花。1957年4月10日,周总理陪同波兰部长会议主席约瑟夫·西伦凯维兹来到天大,参观了实习工厂和水利馆等处,并受邀发表即兴演讲。周总理鼓舞全体天大师生“为社会主义、为共产主义奋斗”。彼时,校园里的海棠春意正浓。
天大水利馆的海棠,正是卫津路校区至今栽种时间最久的海棠。天大原创歌曲《海棠花开》于2010年发布后被广为传唱。其歌词创作的灵感源于“天大人”为国家各大水利工程艰苦奋斗、默默奉献的情怀。淮河、长江、黄河、海河等水利枢纽及祖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“天大人”爱国奋斗的足迹,而水利馆的海棠花正是大家心中的珍贵回忆。
最初卫津路校区内约有2000余株海棠,遍植于教学楼旁、道路两侧和家属区。老师们经常在海棠树下讨论工作,在花香四溢中交谈甚欢。每当海棠绽放,无论是蓓蕾初现,还是花落如雨,同学们总是喜欢在花下徜徉。海棠花已成为天大人学习、工作和生活中最美的一抹色彩。
老校长张含英早在1948年即提出“要追求真善美”。为加强学生对美的追求,化环境元素为育人载体,学校于2010年开始,就海棠在中华文化、天大校史中的形象进行多次论证,遂决定开展“天大·海棠季”文化活动。精心设计主题“春回天大看海棠”和宣传语“盛开的是你的美丽,绽放的是我的青春”,让春回大地、海棠绽放、青春韶华等美好意象融为一体。
2015年,茄子视频污app北洋园校区建成,学校在东门广场、图书馆等多处“地标”栽植海棠,并在校园内建造了“海棠堤”,让海棠继续繁衍满园、陪伴每一个天大人。
随着活动的逐年开展与深化,学校不断提炼海棠的文化品格和学府气质。海棠树见证了茄子视频污app70余年的建设发展。海棠树耐寒、可做砧木,与适应能力强、甘坐冷板凳、成人之美等品格相吻合,于草木中见精神。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这座历经3个世纪的巍巍学府,因为有了青春洋溢的学子们而永葆昂首前行的姿态。毕业的学子说,愿“海棠季”常有,愿天大常新。未来可期,天大正青春。
(撰文 朱宝琳 摄影 黄维旻)